如果要提名上半年流量最火爆的品牌up主,釘釘當之無愧。年初因疫情釘釘用戶驟增,服務器壓力隨之上升;與此同時, 釘釘APP卻遇到小學生集體打一星,險遭下架。2月13日,釘釘在B站發布“求饒鬼畜視頻”,靠“自黑”連續數次登上熱搜。以為求饒的是個乖乖釘,沒想到是個皮皮釘。此次之后,釘釘仿佛打開了營銷的任督二脈,畫風徹底轉變。微博上段子不停,B站上鬼畜不息,不錯過任何一個節點和熱點,以積極有趣的方式和用戶持續對話,十一小長假還推出了一首《放假歌》。
系列營銷后,釘釘成功收獲了年輕人的好感,躋身成為B站2020“網紅博主”。營銷出圈外,釘釘的用戶規模也同比增長,截至3月31日,釘釘用戶數超過3億,企業組織數超過1500萬家。從險遭下架到成為“國民辦公APP”,釘釘到底做對了什么?
目前,互聯網年輕化更多是指18到25歲之間的人群,但是當我們把視角放在釘釘人群的話,還需要再往下放5到8歲。在釘釘上,年輕人更多是指活躍在釘釘上的1.2億的中小學生。與95后相比,這部分00后有他們自己的獨特行為標志:
現在翻開APP Store,還是忍不住被“小學生”們的花式吐槽逗笑。
這些“小學生們”并不是簡單的情緒宣泄,反而在吐槽中融入了各種創意性的東西。對于這樣一個群體,如果品牌還用高高在上的姿態,去灌輸觀念顯然是行不通的。那么品牌到底該如何打動現在的年輕人,真正做到破圈呢?
“打造有瑕疵的真實人設”
在與現在主流網民溝通的時候,有兩個事情非常重要:一是真情實感,二是平等。從老鄉雞董事長手撕聯名信。舉辦土味發布會到騰訊自嘲“逗鵝冤”“鐵憨憨”,越來越多的案例告訴我們:品牌沒必要“端著”,在公關營銷中也沒必要打造“完美人設”。同時,年輕群體越來越沉迷于自己的小圈層。5年前大多數人沉浸在同一個圈層、同一個語境里的時代已經不復存在了。這意味著想要破圈越來越難,如果一定要說有非常強的破圈功效,那離不開普適價值觀,去引起情感上、情緒上的共鳴。因為釘釘看到了小學生的不容易、家長的不容易、程序員的不容易,所有人都裹脅在這場疫情中,小學生在家上學意味著爸爸媽媽的陪伴,爸爸媽媽在家的辦公,爺爺奶奶在家的各種“伺候”等等。當所有的情緒凝聚在釘釘的時候,當中國有四分之一人已經在用釘釘,在大情緒的反彈下,在自嘲式的溝通方式中,大眾形成了非常好的情緒共鳴。
結語
阿里對于年輕的定義是什么?
“是一種態度,也是對于自己價值觀和多元化興趣的捍衛,而不僅僅只是在生理年齡上的年輕化。”
對于品牌來說,想要做好年輕化,是要用年輕人喜歡的方式跟年輕人共情和溝通。品牌有年輕人最好,如果品牌沒有年輕人,那也不用強求。找到自己的消費者,正確定位,才是品牌營銷的第一步。